教学科研

环境学院课题组提出Cr污染土壤修复后返黄机理的新见解和解决思路

  近日,环境学院朱洪涛教授课题组在Cr污染土壤的高效工程修复领域提出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Understanding and eliminating the reductant interference on Chromium VI measurement with USEPA method 3060A”为题发表于环境类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4)。

  

  

  课题组研究发现,Cr污染土壤经还原修复后返黄机理与过量投加还原剂和Cr(VI)含量测定所使用的US EPA method 3060A相关,研究团队据此提出了解决思路,这一新发现有助于Cr污染土壤的高效工程修复。

 

  在铬渣的修复工程中常添加过量的还原剂以达到较好的修复效果。虽然在固化期结束时修复后铬渣中的Cr(Ⅵ)含量已满足环境监管要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的铬渣往往会出现返黄现象,这是由于使用USEPA method 3060A测定Cr(VI)含量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偏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揭示了还原剂对USEPA method 3060A的干扰机制,并提出了两种修正偏差的方法。结果表明,在USEPA method 3060A的消解阶段,Cr(VI)被Fe2+,S52-等离子还原,导致USEPA method 7196A不能反映出Cr(VI)的真实浓度。过量还原剂对Cr(VI)测定的干扰主要发生在修复后铬渣的固化期内,但这种干扰会随着还原剂被空气氧化而逐渐减小。与加热氧化法相比,在消解阶段前利用K2S2O8氧化法能更好地消除过量还原剂带来的掩蔽效应。本研究为如何准确测定修复后铬渣中Cr(VI)的浓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且有希望减少返黄现象的发生。

 

  本论文第一作者为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余惠琳,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中国环科院王兴润研究员等人也参与了研究。该项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802200)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dx.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319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