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园林学院研究团队在蔷薇属植物果实次生代谢产物和果实品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园林学院于超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中国科学院二区,IF=4.1)及《Food Chemistry》(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8.8)连续发表2篇研究论文,深入揭示了蔷薇属植物果实次生代谢物的组成及品质差异,并对其呈色机制和涩味候选物质进行初步探索,结果为蔷薇属植物花果兼用及果实的品质改良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蔷薇属(Rosa L.)植物的果实富含多种对人类有益的活性成分,如酚酸、黄酮、萜类等,可作为功能性食品和药物的天然来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蔷薇属花部性状的改良,而忽略了果实的价值,尚有大量野生蔷薇和月季品种的果实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因此,基于对野生蔷薇属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研究选取多种具有不同典型形态和风味的蔷薇果实,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结合形态参数、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深入揭示了不同蔷薇果实次生代谢物的组成及品质差异。通过比较代谢组学方法,对蔷薇果实的呈色机制和涩味候选物质进行了初步探索,为蔷薇果实的品质改良和食品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此外,为进一步挖掘蔷薇果实的药用潜力,研究还利用中药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从蔷薇果实中成功鉴定出上百种中药活性成分,可为未来功能性食品和药品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基础。



于超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周美春为第一作者,已毕业研究生孙彦琳、在读研究生毛晴怡参与论文写作,罗乐教授、潘会堂教授、张启翔教授对论文提供了重要帮助。研究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QNTD202306)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1818)的资助。


在蔷薇属果实研究方面,于超教授研究团队近年来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15.3)发表综述一篇,全面且详实地介绍了蔷薇属果实的研究进展,并以分布于北京、新疆的蔷薇果为对象,展开次生代谢产物和果实品质研究,相关成果在《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6.0),《Metabolites》(中国科学院三区,IF=4.1)以及《Acta Horticulturae》等期刊及重要会议论文集中发表。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4.139584


https://doi.org/10.1002/jsfa.132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