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焦点

引育并举 持续赋能 激活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2023年高质量发展成果综述(四)

编者按:2023年是我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校正式踏上“一校两区”建设发展新征程、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起势之年,是勾画蓝图、启智增慧的谋划之年,是我校办学历史上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重大开创性成就的开拓之年。一年来,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和“首要任务”,立足“一校两区”新发展格局描绘建校百年蓝图愿景,同题共答三个“北林何为”时代命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学校办学影响力、社会贡献度极大提升。近日,绿色新闻网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全方位展现我校2023年高质量发展成果。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链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教师队伍


持续推动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发力,坚持事业为上优化队伍结构功能,在大战大考火热实践中历练“双肩挑”、年轻干部,选派208名干部教师校内外交流,全校干部攻坚克难斗志持续昂扬、履职本领有了很大提高。


ab067b6aa4134b3988b264fd93157801.jpg


1.jpg


以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为重点建强教师队伍,获批首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发起承办纪念梁希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牵头林业三校共同发布《北京宣言》,号召全国林草高校教师弘扬“梁希科教报国精神”,对林草教育系统师生涵养家国情怀、树牢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重要示范引领意义;抓实教师集中学习常态化长效化,连续五年选派教师支教科右前旗,引导广大教师胸怀大格局、争做“大先生”。


教师队伍育人能力持续加强,近年来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全国一等奖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4支、省部级教学名师13人、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奖13项,北京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等9项,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2项;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规模达到407人和916人,五年来增幅分别为13.5%和43.2%;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教材申报中,我校42本研究生教材入选第一批立项目录,数量高居全国22所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首位,占总数的37.17%,9本研究生教材入选第二批立项目录,占总数的36%;获批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新增出版本科新教材105种。


夯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0b9cf0a0f93e490ea9681c5e5b3d82f8.jpg


召开新时代人才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展示人才工作经验成效,出台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意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为我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a0f1b58a4ff84e33a4112c3b208995e1.png



56782d8f29a445c3915414f1126c66c4.jpg


深入实施“5·5”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育成效突出近年我校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9项、23人,人才数量增幅121%;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首次实现外籍专家全职引进零的突破;“北林学者”设立以来,我校15位“北林学者”教师获批国家级人才,占我校同期入选国家级人才数的83.3%。


35603d9dd842447aab459255946e06b1.png


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不断增强,近年获批的2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类专项中,“北林学者”承担25项,占比92.6%;获批的4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重点项目11项,“北林学者”承担7项,占比63.6%;针对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冬奥会碳中和、公园城市建设、农村宅基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研究资政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水平论文数量突飞猛进,项目、品种、标准、专利、著作数量攀升,有力地支撑了一流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近年我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奖项17项,其中一等奖4项;另有北京市社科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由“北林学者”牵头获批14项,占比73.7%;授权发明专利1097件,审定认定国家级良种8项、省部级良种9项,国家标准55项、行业标准50项,获批植物新品种权221项;高水平论文数量逐年递增,每年发表一二区文章近千篇。


65d03c904af8463eb272099120ac6d8a.png


博士后人才蓄水池效能持续发挥,创新博士后管理机制,研究实施“博青计划”项目;近年培养125人次获批国家博士后项目,累计获批经费及生活补助超1200万元,其中“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资助6人;博士后面上基金共计86人获批,年均获批人数实现翻倍增长;获批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全覆盖。


改革创新人事制度,打破人才发展壁垒


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聘用机制,把“好+高”的教师在更高岗位“用起来”。实施全员岗位聘任,优先保障教师岗位,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比例由22.62%提升到30.34%;2023年首次探索开展岗位中期调整,213人在聘期中期调整到更高岗位发挥价值;调研人岗匹配情况,结合我校发展所需、个人意愿以及公平性原则,对不匹配岗位21人进行引导和调整。


实现了教职工收入与个人业绩成果、单位考核结果挂钩,把“好+高”的教师待遇“提起来”。形成了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贡献作为分配依据,使教师收入与其创造的育人成效、知识价值、业绩贡献紧密挂钩;动态调整绩效工资总量,持续发挥绩效激励作用,2022年绩效考核科研产出和奖励成果分别比上一年分别提高28.4%和43%。


e3e85c35d4074d5f99183840758f6c99.jpg


推行了“严守底线、突出业绩质量、破除‘五唯’”的教师职称评审改革,让“好+高”的教师“冒出来”。树立师德师风鲜明导向,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实施多元评价,近年461人晋升高级职称,教授的比例从28.14%上升至32.34%,教授中45岁及以下比例由13.60%提升至33.94%;其中17人通过引进人才评审、6人通过急需紧缺评审、2人通过破格评审批次、22人通过绿色通道批次、10人通过长期从教批次获得晋升,2023年我校产生首个90后教授。


Baidu
map